公元1130年,宋金两军在陕西富平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大战。宋军号称四十万,实际出动十八万之众,还提前动用了蜀地五年的赋税来筹集军费。然而,这场雄心勃勃的战役最终却以宋军惨败告终在线配资炒股选,陕西的抗金局势也随之崩溃。
很多人往往因为南宋的“绍兴和议”以及岳飞北伐被迫终止,而误以为南宋在抗金过程中始终退缩不前。但事实上,南宋的军民抗金热情十分高涨,只是因为战略决策和统帅的失误,才一次次错失良机。尤其是西线战场,虽然常被忽视,却同样激烈而关键。富平之战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幕。
战前形势
陕西原本并非抗金前线,但由于宋徽宗、宋钦宗的失误激怒了金军,使其在攻陷汴京后又由山西、河南两路杀入陕西。短短几年间,陕西两度遭金军劫掠,损失惨重。直到李彦仙等人接连击退金军,局势才暂时缓和。
展开剩余81%1129年,朝廷派张浚前往陕西主持军务。需要说明的是,这个张浚并非“中兴四将”之一的张俊,而是一位文臣。他忠心不假,但缺乏实战经验,军事才能不足。陕西的西军本来是宋朝的精锐,如果换一位更懂兵法的将领,也许局势不会如此糟糕。
张浚原本计划三年后再行反攻,好让残破的陕西恢复元气、物资得到补充。然而,赵构却急于转移金军注意力,下令他半年内必须出兵。张浚没有抗旨,坚持遵从,仓促备战。
错误的战略抉择
经验丰富的西军名将曲端早已提醒,金军铁骑最善长平原作战,而宋军不适合贸然进攻,应该依险据守。但张浚既为了执行圣旨,又轻视武将意见,坚持要在开阔地与金军正面对决。更糟的是,他还把曲端调离前线,导致西军士气受挫,内部矛盾加深。
起初,因金军主力不在西线,宋军推进颇为顺利,张浚更因此轻敌。但很快,金军大将完颜宗辅率援军赶到,与宋军在富平对峙。其他名将如兀术(完颜宗弼)和娄室也在赶来。此时,许多宋将建议先击破宗辅,避免金军会师,但张浚拒绝,反而下战书约战。他要么天真地以为能堂堂正正决战取胜,要么幻想“一战消灭金军三路”,不愿各个击破。无论哪种,都显得愚蠢而危险。
果然,张浚的拖延给了金军充足的集结时间。金军佯作畏战,坚守不出,反而让宋军更加轻敌。娄室亲自侦察宋军后发现:宋军营垒松散、联系不畅,一旦突袭极易击破。金军因此制定了周密计划。
惨烈的战败
九月二十四日,宋军派小股部队试探,却被金军伏击全军覆没。随后,娄室命精锐骑兵填平沼泽,直扑宋军营地。他们没有先攻打主力,而是先袭击宋军的民夫营寨。民夫是后勤运输队伍,本该受到保护,但张浚却让他们驻扎外围。金军攻破后并未屠杀,而是驱赶民夫冲向宋军大营。宋军防线瞬间被混乱的人潮冲散,金军趁机突破。
接下来,金军两翼同时出击,宋军各路被割裂,陷入孤立无援的局面。尽管如此,部分宋军依旧奋勇作战。例如刘锜率泾原军抵住兀术的猛攻,甚至一度反包围敌军,显示出宋军并非不堪一击。但由于缺乏统一指挥,加上环庆军主将赵哲临阵失踪,局势迅速崩溃。最终,宋军全面溃败。
战后影响
富平之战的失败,不仅使宋军损失惨重,还引发一连串灾难。张浚不认错,反而将责任推给部下,大批西军将领被处死,军心彻底瓦解。许多将士投靠西夏或金国。此后,金军趁机攻占陕西大片土地,宋军只能退守关隘,被迫转为防守。
失败的原因
富平之战的惨败,可以总结为几个方面:
1. 文人领军:张浚缺乏军事素养,却被推上最高指挥位。他一系列错误决策,直接给金军创造了机会。
2. 皇帝干涉:赵构一味妥协,又仓促逼迫西军出击,根本不顾战场实际。
3. 情报不足:宋军对金军情况几乎一无所知,却盲目自信。反观金军,对宋军部署了如指掌。
4. 内部不和:张浚撤换老将,误用赵哲,导致西军五路缺乏配合,轻易被金军分割击破。
正如《孙子兵法》所说: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。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。不知彼不知己,每战必殆。”宋军在富平之战中,正是“知彼不清,知己不明”,所以注定惨败。
总结
宋朝其实并不缺乏勇敢的将士和顽强的军队。泾原军在富平之战中的表现就证明,只要指挥得当,他们完全有能力与金军硬拼。但无奈的是,南宋的军事资源常常被糟糕的统帅和政策浪费。富平之战的失败,并不是士兵不勇敢,而是战略和指挥的巨大失误造成的。
这场战役,也折射出宋朝长期以来“重文轻武”的深层弊病,最终为南宋抗金之路蒙上了沉重阴影。
发布于:天津市捷希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